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新兵”入列丨海湾,我们来了②
概要:
近期,一批“新新力量”加入海湾
在入职前他们参加
集团的集中培训
拓展训练、专业培训、
座谈会等依次上阵
小伙伴们积极拥抱新变化
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角色转变
他们在培训中有哪些感悟
在新岗位上又有哪些收获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听他们说
…………
海湾研究院 黄百涛
告别校园,我以研发新人的身份入职海湾研究院,开启了人生的崭新篇章。
初入研究院,环境的差异扑面而来。不见了校园的熙熙攘攘与花花绿绿,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工作服和同事们有条不紊进行项目研究的专注身影。与学校实验室不同,这里的研究课题直接对接产业需求,需要经历从实验室小试、中试,直至最终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全过程。研究生阶段的实验更侧重于创新点和性能优化,多在简易设备中探索;而研究院的工作则更强调服务企业、提质降耗。
研究院的实验仪器设备,无论在专业性还是生产贴合度上,都显著优于我在学校的实验室,这为我们高效开展研发实验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如果说学生时代的实验是让天马行空的创意自由驰骋,那么职场中的研发则要求我们脚踏实地,致力于将实验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入职的安全培训。与研究生时期相比,这里对实验安全的要求更为严苛,真正将“安全第一”的理念刻入骨髓——时刻警惕“物的不安全状态”,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
更令我欣喜的是研究院的氛围,同事们互助友善,每日相见都面带笑容,这里的每个人都积极向上,干劲十足。入职一个多月,我每一天都无比充实,每天收获新知识的满足感,和实验成功时的成就感,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未来,我会虚心向前辈学习,快速提升技能,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研发人员。前路或许不会平坦,但我已决心迎接挑战,在研发岗位上精益求精,为海湾集团的发展奉献力量。
(摄影:时杰)
海湾化学 周珺煜
时间已过月余,但我仍记得刚踏入海湾化学时的紧张与期待。如今,我已经逐渐适应岗位,融入团队,完成了学生到员工身份的转变,在这里开启了我全新的成长旅程。
我在热电厂水汽工段进行实习时,正赶上炎热的夏季,时常面临高温天气和夜班困意的挑战,随身携带的藿香正气水和冰咖啡成为我的“提神”伴侣,要时刻确保自身和生产安全,用心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是我学到的第一课。
为尽快让我熟悉工作,工段安排吕献彬师傅对我进行帮助指导。在吕师傅的指导下,我首次进行一期汽机工段的巡检。刚开始时,我对巡检内容不熟悉,就像一张白纸,对装置感觉新奇又陌生,吕师傅耐心给我介绍注意事项和操作要点,让我观察他如何进行巡检,我对巡检内容慢慢熟悉起来。为尽快适应岗位,我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操作手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相关视频资料学习专业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及时向身边的领导同事请教。在大家的帮助下,我逐步掌握了巡检路线、工艺流程以及设备参数。现在,我已能独立完成巡检,虽然偶尔对某些问题还“一知半解”,但我相信只要持续学习提升,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作为一名新人,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会不断汲取知识,虚心向前辈请教,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未来,我将不断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水平,争取早日成为海湾化学热电团队的中坚力量。
(摄影:丁辉华)
海湾化学 董一曼
大学毕业后,我成为海湾化学物流部的一员,入职的那一刻,仿佛为十六年学生时代重重写下了一个感叹号,我意识到学生时代已经结束,我拥有了正式工作,有着新的岗位责任,那一刻,内心充满感激,更有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自从加入物流部以来,我最多的就是感激,领导总是对我说:“没事,慢慢来。”前辈总是对我说:“你先熟悉着,其他的我来。”前辈带我熟悉了从生产线生产到运输出库发货的流程,我和今后要朝夕相处的机器伙伴们碰了个面。前辈们都很热心、友善,他们认真将经验教授给我,帮助我快速熟悉成长起来。
如今,每天我头戴白色的安全帽、身穿显眼的“海湾灰”工作服,认真做好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穿戴着这一身工装,使命感也油然而生,在我心里,这身工装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责任的承载。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企业这个大平台,而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每个人的辛勤付出。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项工作,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同时,我也会积极融入团队,与大家多沟通、多协作,为海湾蒸蒸日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摄影:丁辉华)
海湾化学 郑程元
来到海湾化学已一月有余,回想起报到的那一天,我仍然感慨良多。面对身份的转变,曾经的拘谨和迷茫,已逐渐为适应和自信。能够快速融入海湾这个大家庭,离不开集团的培训和引导,更离不开领导同事们的鼓励与帮助。
入职后,我跟随部门领导和同事们,基本了解了计控部氯碱组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也参与了日常巡检等工作。在跟随师傅工作的过程中,遇见了很多我暂时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但我并不气馁,通过观察师傅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也能让我学到很多知识。海湾化学的厂区面积很大,路线也比较复杂,刚开始巡检时,我有些迷失方向,但同事们一次次的热情帮助,让我很快适应了工作节奏。
同时我也意识到,正式工作不仅意味着身份的转变,更代表着方向的调整。学生时代我们更偏向于理论学习,面对实战操作时常常力不从心。而参加工作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在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诸多不足之处。
未来,我会努力适应新身份,珍惜在海湾化学的每一个学习机会,脚踏实学习岗位专业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像身边优秀的领导同事们一样,为海湾化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摄影:丁辉华)
海湾化学 刘茂松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来到海湾大家庭已一月有余。在这段日子里,海湾化学的入职培训与集团在石化高技校组织的新入职集中培训,让我对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集训中,最难忘的就是旱地冰壶的对决。旱地冰壶不仅需要精准把握个人推壶力道,对团队间的默契配合也有很高的要求。上午的比赛,我们红色小组比分稍微落后;下午,我们每位队员都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大家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在推壶比赛中,我们领悟到先发不一定制胜,精准把握机会,实时调整策略,后来者一样可以居上。在旱地冰壶游戏中,那些锋芒毕露的先手高分壶更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唯有攻守兼备才能克敌制胜,因此,在后来比赛中,我们小组一方面筑起铜墙铁壁,防住对方的攻击,另一方面,盯准对方,在必要时直取对方要害。每一次推出冰壶,都能得到队友的鼓励,每一回合胜利的欢呼,也让我们的团队斗志昂扬,越战越勇,最终成功实现分数的反超。
这次集训让我真切体会到,职场如赛场,一个团队唯有各司其职又同心同德,才能跑得又快又远,获得比赛的胜利。今后,我将把所学所悟融入到工作中,持续学习提升,不断锤炼自身技术,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身工作中,用实际行动为海湾的美好明天助力。
(摄影:丁辉华)
碱业发展 鲍相安
八月的阳光热烈如火,我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参加了海湾集团组织的集中培训。
还记得拓展训练的合力建塔项目,它成了检验我们团队默契的试金石。初时,我们各自为政,彩色积木在手中屡屡倾倒,直到有人提议分工,有人指挥节奏,有人紧盯塔身,那一刻,我才明白“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
午后,蛟龙出海项目更是考验了我们团队的团结与毅力。脚踝相绑,我们仿佛成了一条龙,每一步都需心有灵犀。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后来的齐声口号,每一次摔倒都会被迅速扶起,每一次停滞都有人鼓励前行。夕阳下返程时,大家的肩膀都带着轻微的酸痛,但笑声格外响亮。
培训结束,我开始了在碱业发展财务岗位的实习。整理档案时,我总觉得重复编号、分类归档枯燥,直到有次同事急需查找往年数据,当我凭借规范的归档很快找到资料,才明白严谨就是财务人的基本功。有次发现报表差额时,我逐行比对原始凭证,终于在几十条记录中找到串户的数字,这让我成就感十足,更让我明白,财务工作没有捷径,耐心与细致才是最可靠的 “工具”。
我认为,成长不在瞬间,而是在每一份档案、每一组数据、每一本凭证的打磨中,慢慢积累出的专业底气。培训场上的汗水与欢笑,财务岗上的专注与沉淀,都在助力我完成角色的转变。站在新起点,我将带着对协作的理解、对专业的敬畏,重新出发,用细致与严谨,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摄影:侯希灏)
碱业发展 刘云飞
8月初,我参加了集团在石化高技校组织的新入职大学生集中培训,其中的拓展训练“重走长征路”环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当那颗承载着使命的小球在长征地图上从“瑞金”启程,被我们小心翼翼地托举时,我掌心瞬间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游戏本身的沉甸甸重量。地图上标注的“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历史地名,在此刻不再仅仅是地理坐标,仿佛凝缩了那段血与火交织的艰难岁月。
当小球行进至“雪山”陡坡,面临滑坠边缘的危机时,几只手迅速而默契地稳住了小球的两侧。那一刻,我们屏息凝神,仿佛能听到历史的罡风在耳畔呼啸而过。当小球最终成功越过峰顶时,教练的那句“红军的每一步,都是向死而生的印记。”深深震撼着我们。
回望海湾集团的发展历程,这何尝不是一部工业版的“长征史”?每一次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都深深烙印着前辈们翻越“雪山”、跨越“草地”的顽强基因。
作为新时代的海湾人,我们将接住老一辈传递而来的精神薪火,将这份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在新时代向属于我们的“延安”坚实迈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海湾奋斗故事。
(摄影:侯希灏)
海湾设计院 张宇宁
今年七月,我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正式踏入海湾化工设计研究院。刚从学校毕业,面对这一全新的工作环境,我难免心生紧张与不安。
设计院像是一个充满温情与友爱的大家庭,在这里大家彼此尊重、相互扶持,公司的领导与前辈们对我十分照顾,帮助我消解了所有忧虑,使我迅速在这陌生的环境中寻得归属感。
入职之后,我逐渐熟悉公司的制度与运作流程,一开始,我花了不少时间整理和扫描那些过往的记录本。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公司过去的业务范围和工作流程,同时还进一步细致探究了设计院四十多年的历史沿革。
在过去,我们只能使用纸质材料记录历史,现在已经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记录、处理和传输工作中的每一步流程,几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份文件都像是一个故事,记录着公司发展的点点滴滴,也记录着那些年大家拼搏奋斗的日子。通过了解这些历史,我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未来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尽快熟知工作流程与关键环节,做好综合管理部本职工作,成为一名合格“海湾人”,为海湾设计院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摄影:隋琦)
Copyright © 2019 华球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532-89076010
鲁ICP备14024413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青岛
Copyright © 2019 华球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1462号
联系电话:0532-89076010 | 鲁ICP备14024413号 |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青岛